“城市病”凸显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。但同时,热岛效应、雾霾频发、水污染、垃圾围城等各种“城市病”凸显,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城市生态修复通过修复和再利用城市废弃地,优化绿地等生态空间布局,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净化环境、调节气候与水文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建设方式。
城市生态修复势在必行
西安某高架桥下的城市双修项目(即生态修复+城市修补),总长约5.3km,宽40m,总面积为213104平方米。
据当地居民介绍,该项目所在的高架桥下曾经是“垃圾重灾区”,城市建筑垃圾成堆,生活垃圾遍地,污水四处横流,臭水沟散发恶臭,人们都是远远捂鼻,绕道而行。附近的居民对此是怨声载道,但也无计可施。
秦草生态接手后,这里正在慢慢的发生着改变。通过垃圾清理、地形整理、土壤治理、植物配比、草籽播撒、草灌种植,人工养护、虫害防治、定期护理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,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
现实问题迎面而来
土壤问题
项目地土壤为湿陷性黄土和建筑垃圾土,垃圾土中含有砖块、塑料等。土壤对植物根系生长有很大影响,所以在植物选择中要有特别的考虑。
地形问题
这里的现状地形较为复杂,有四种类型:
(1)三层台地高约7-8m,坡度较陡,约60度;(2)两层台地高约4-5m,坡度较陡,约60度;(3)一层台地:高约2-3m,坡不平整且较陡。(4)平地,地形简单,部分有微型起伏。
日照时长
工作人员经过模拟日照分析得出,高架桥下平均光照时长很短,春季全路段平均光照为2.7小时,夏季全路段平均光照为4小时,秋季全路段平均光照为2小时,冬季全路段平均光照为1.7小时。
雨水问题
高架桥将日常降雨通过雨水排污管道,分段集中排放至桥下,导致桥下的大部分土壤没有雨水灌溉,而雨水集中排放区的土壤则被雨水冲刷,两种情况均不利于植物生长。
植物选择
桥面对桥下光照的遮挡,使植物选择必须考虑耐阴或半耐阴的特性。垃圾土的土壤基础,使植物在选择方面必须考虑耐瘠薄,耐干旱的特性。
功能问题
项目周边规划有地铁口、商业综合体、居民生活区和学校,在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设置功能性的场所及基础设施,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。
秦草的设计策略
地形设计策略
增加生态草沟,使得坡度满足植物生长及安全的需求。
土壤改良策略
建筑垃圾土对植物正常生长有很大的影响,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土壤修复 , 治理土壤污染。从客土改良、增加有机肥投入量、补充有益菌、平衡土壤PH值等多方面入手改良土壤。
植被选择策略
通过对项目地四季日照分析及光照示意图,在不同的光照区域种植不同植物,如0-10米处宜选择种植喜光植物;10-15米的区域种植半耐阴、半喜光植物;在15-30米的区域种植半耐阴植物;在30-40米的区域种植耐阴植物。
通过对项目地形及垂直高度的分析,在植物选择时要充分考虑高度问题。堆土高度为6米的区域选择种植草本植物;3.5~2米的区域选择种植灌木;在平地区域选择种植乔木。
雨水还原策略
地面采用卵石铺筑,缓解雨水对土壤的冲刷;采用生态草沟净化最初的污浊雨水,收集雨水的同时,灌溉雨水不能到达的区域土壤。
版权所属:陕西秦草自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陕ICP备1801175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