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沙兴绿,种子包有“大能量”。近日,蒙草科研团队取得六项种子包发明专利,包括《一种防风治沙灌草种子丸粒化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》(ZL202410484204.0)、《一种沙地治理灌草种植包种子的丸粒化方法》(ZL202410480180.1)、《一种适用于沙地飞播种子的高效丸粒化材料及其应用方法》(ZL202410486932.5)、《一种适用于沙地治理的生态包配置系统及其配置方法》(ZL202410496639.7)、《利用灌草种子包治理呼伦贝尔沙化沙质草地的方法》(ZL202410543751.1)等,精准配置特定比例乡土灌草种子组合,提升治理质效,恢复草地物种多样性。
▲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种子包,按特定比例配置的乡土草种组成。
种质资源收存利用体系 科技赋能开发“草种芯片”
草种是草业的“芯片”,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。三十年来,蒙草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200种、6万余份,标本15万余份,同步配套25万亩采种田,其中种业中心种质资源圃及原种田占地近4800亩,包括重要乡土草自有品种原种田、草地修复牧草评价良繁田等。实现适地适生草种既存在库里,也育在地里,保护利用同步进行。研究抗旱、耐寒、耐风沙等荒漠植物应用特性,在内蒙古、西藏、青海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18个专项种业研究院,引种驯化200种乡土植物,充分扩展防沙治沙优良草种选择范围,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助力。
▲种质资源库长期库,温度低至-20°C,能保存植物基因50-100年。
▲种质资源鉴定技术体系。
优质草种选育技术体系 多样良种提供发展新动能
▲正在进行的创新育种试验。
育种加速技术体系中光周期诱导技术能显著缩短紫花苜蓿生长周期,加速种子生产迭代,从1年1次提高至1年3次。此外,科研团队在云南、海南布局南繁基地,形成南北互补育种体系。
▲光周期诱导加速育种进程。
自有品种储备布局 为生态草畜提供底层支撑
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汇聚各方智慧共建草业未来
▲紫花苜蓿液相芯片SN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。
草种良繁基地布局 充足种源破解治理难题
内蒙古、新疆、甘肃、青海布局各类基地18个,其中草种良繁基地13个,种子田繁育面积达10万亩,产量超4500吨。饲草田繁育面积达15万亩,产量约4.4万吨。预计在2030年种子田和饲草田面积分别达18万亩和32万亩。通过套种、引进切叶蜂、浅埋滴灌等技术手段,有效提高品质及产量,提供扎实的种源保障。
▲种植6万余亩优质羊草,包括巴尔虎羊草、中草27号羊草等,年产种子1200吨,饲草24000吨。
▲种植2万余亩蒙农1号蒙古冰草,年产种子1458吨,饲草3645吨。
科技塑造核心产品 适地解决实际问题
版权所属:陕西秦草自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陕ICP备18011752号-1